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09年度】TCN Workforce知識分享平台-銀髮人才就業的創新思維
發布單位

綜合規劃科

發布日期

109-12-28

檢核日期

111-07-18

點閱人氣

243


隨著科技發展、少子化及高齡化的人口結構改變,人力資源亦成為競爭力的重要關鍵,高齡化的社會來臨,銀髮者不應再是社會負擔,而是勞動力的助力,為促及中高齡銀髮人才的就業議題的擴散與討論,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所籌組的勞動力發展策略聯盟於10月27日舉辦本年度第二場次TCN Workforce知識分享平台,特邀請銀享全球創辦人楊寧茵,分享銀髮議題面對國際趨勢的走向,台灣如何因應與面對。同時邀請針對銀髮創生的非營利組織創辦人,好好園館創辦人紀金山教授,分享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與創新構想及推動模式。

 

對此銀享全球楊寧茵創辦人,以「全球銀力時代的來臨,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作為重點破題。提到從國發會最新的統計調查,50歲以上的人口,已達910萬以上,亦代表高齡化已經不是概念,而是已經正在發生的事情。從亞洲的東方文化思維來看,退休後持續工作,卻是一種負面的社會印象反照,但從各種數據的統計觀察,現在的人已經比過去活得更久也更健康了,換言之,並不是老年的時間變長了,而是年經的時間變長了,所以看待再就業的角度,不應再保有過去的刻板印象。

 

楊寧茵創辦人以「潛力G場」的lkigai來討論人生價值。Lkigai為日譯詞,透過潛力G場能檢視出四個環節:享受的事、擅長的事、被需要的事、別人會付你錢做的事,來討論具價值的人生應保有能力與反思,再藉由「熱情」、「使命」、「專業」、「職志」對應且進一步釐清,面對銀髮就業的參與,我們應當如何選擇與面對。也就是說踏入銀髮的年紀,工作是一種面對自己人生實踐的選擇,同時是另一種專業、經歷的社會連結。

 

在國際社會案例中,包含日本銀髮人才中心推動,從「里辦公室」就開始的展開模式;南韓50+基金會的「50+人才復興計畫」;美國的ENCORE.org,引導中高齡退休人士,活出更有意義的共好規劃;日本上勝町的「彩株式會社」再就業的樂齡生活;台灣的不老夢想125號,看見從尋夢到就業的生活方式,都代表著世界的趨勢開始思考著,應把握著更長的人生,來面對更具意義的銀髮從業生活。

 

好好園館創辦人,紀金山教授以「高齡社會的社會學」角度提到,高齡者進入社會,本是一種自然現象,因我們現在的生活,本就是各種經驗法則透過深層結構所形成的生活型態,以這個角度來思考,高齡社會的討論是一種個人的思維,應當轉換角度思考,做為社會的一分子如何透過各種「社會設計」來達到「新社會實踐」。

 

因此好好園館以「好好」的概念,建立多元的生活模式,從共居理念的結合、社群連結、二地居、家族社群、青銀共居、潮流生活、工作實踐,作為重要的理念與推動的基礎。

 

本次的TCN Workforce知識交流活動,引起參與會員熱烈互動與提問,互動討論交流的Q&A,討論多元的創業議題、就業議題與政策方向,請詳下述介紹說明。

中高齡如何創業?

  1. 策略聯盟維運專案中心 計畫主持人 黃孟儒教授
    以世代共榮的模式推動青銀交流,使具經驗、有專業的銀髮者協助創業需求者,所以應該建立相關機制與環境可能是比較適當的方向。
     
  2. 銀享全球股份有限公司 楊寧茵創辦人
    這項問題我沒有贊成或反對,創業不管在幾歲都是個人選擇,且創業並不是一種職涯的選擇,而是一種「天選」,只有某一種特質的人才能做這一件事情。例如具使命感追求導向,願意挑戰不確定的事情,遇到挫折不會覺得失志,對於不安全感的容忍度比較高等。而國外的案例中,年紀比較高的人創業成功的比例比較高,成功創業家平均是40歲。
    我們常有一種誤區是把創業跟開店或已經有商業模式,當作是同一件事情,讓年輕人及中高齡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創業不應只展現成功的案例,而應讓他們知道相應的代價是什麼,使其了解多種面向的風險。所以創業是一種個人的選擇與天選。
    假如你到這個年紀沒有什麼可以失去,有餘裕想要做這一事情,我覺得是可以,因為在創業過程中不是追求成功或不成功,而是實踐跟努力的過程、幫助別人的可能。所以滿多成功人士,幫助其他世代的創業家一起來共創,這是不錯的方向。
  3. 好好園館創辦人 紀金山教授
    中高齡可以加入一個團隊一起創業,賺錢不是最終要的而是要實踐自己夢想。LauraL Carstensen教授-「社會情緒選擇理論」提到越高齡的人他的生活幸福感越多,原因是因為他們知道來日不多不會去做不切實際的事,把握當下做自我實現才是重點不一定要創業。

針對現階段已退休的中高齡及高齡者如何引導他們願意投入勞動市場?

  1. 策略聯盟維運專案中心 計畫主持人 黃孟儒教授
    根據調查54~65歲的高齡者中有95%想要工作,但是有72%因為年齡因素非常不容易重新進入職場。如果有意願有能力還能進入職場者不一定要受雇於人,他們有無限的空間與模式。根據我們初步調查55歲以上及60歲以上的人工作需求是不一樣,大部分希望彈性工時並照原本工作經驗與職類發揮。
    因此站在勞動政策角度針對不同銀髮者、不同專業背景和能力做更多的設計滿足不同的需求,要有更多的新系統與模式。銀髮者的工作是要自我實現與尋求快樂,但是基本經濟維持是必須的,才會有更多的工作與生活模式,青銀共榮才有無限的可能。
     
  2. 銀享全球股份有限公司 楊寧茵創辦人
    這群人是新興人類,不應用原來的方式去對接。以疫情影響社會的角度對照,當大家都再採買物資的時候,會發現總會有很多還可用的物資因保存期限而被丟棄;很多優秀的人才就像食品一樣,因為年齡而被貼上標籤。這就是現在的主流系統的社會價值的眼光。
    但有些物資並非失去了價值,因此有人想了一套方式處理這些食物,例如剩食、食物銀行,以其他的方式持續供應,相應於人才的晉用,透過政策來吸引企業聘僱並非是好的方式,好的人才,有意義的人,就像張忠謀先生,一輩子不退休都沒有關係。因此關鍵不是企業聘任,而是不同的年齡層能在不同的時空中找到不同的舞台彰顯價值,這種價值就是他回到產業系統的重要因素。
    日本對於中高齡就業引動,是由經紀公司來派遣,這間公司會針對他們的專長進行諮商,了解需求後量身訂做需求的相關條件,並促成與企業的銜接。模式的改變不一定是以既有的架構去接軌,因既有的架構有原有的供需平衡,而應建立「新相輔」的架構模式,來解決困境進而創造出不同的運行模式。
     
  3. 好好園館創辦人 紀金山教授
    現在找工作的長輩中30~40%有經濟壓力,要考慮經濟的現實,而過去工作參與的長輩,則在體能還可以負荷就繼續做。人生不長,不一定要在經濟上著力,經我們的統計,有50%的人選擇自我實現,因為知道來日不多所以追求熱情跟使命才是最重要的。人這輩子不管賺多少都得撒下,或許該說再就業,應該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工作,不用再面對壓力型的工作,是一種可以保本與自我實踐的就業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