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10年度】《跨世代共治》零碳經營下的傳產及人才轉型- TCN Workforce知識分享交流活動
發布單位

綜合規劃科

發布日期

110-11-29

檢核日期

111-07-18

點閱人氣

195


     2021年歐盟推出全球第一個碳關稅計畫CR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其計畫之方向指出,生產區域的碳價訂定,將對應歐盟的標準進行碳關稅的許可交易,將於2023年試行,2026年進行推動。該計畫核心精神在於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使1990年的53.68億噸,於2030年降低至24億噸 為目標,這將是全球性產業發展變革的開端,同時也將影響生產供應鏈及國與國之間的貿易。

      有鑑於國際趨勢的引動,2050年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共識,各產業面臨低碳轉型,企業也亟需落實永續發展策略,促使綠色工作(green jobs)或稱綠領工作(green collar jobs)的機會激增。根據聯合國 環境規劃署(UNEP)與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定義,綠色工作是指:對於環境保護或永續生活有貢獻的職業,包括提高能源效率、維持生物多樣性、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等。

        對此「菁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台灣傳統紡織業轉型成功的代表,同時也是參與台灣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13家的其中一家;本次「TCN Workforce知識分享平台」交流活動,邀請該公司黃衍祥總經理及林永青人資長,以「零碳經營下的傳產及人才轉型」為題,分享推動循環綠經濟之人力提升導向,以「實現經營管理‧減少損耗;管理生產效率‧提高效能」為核心,在人力資源部分,提出了精細管理的執行模式,對於在職員工的職能精進,進行工作調整等勞動力之運用,以帶動邁向新的國際進程發展。

      黃衍祥總經理提到,企業推向循環經濟的發展型態,推動的目標不僅是因應SDGs 的聯合國永續發展,菁華工業更以5G的推展模式發展「環保」扣合「零碳經營」推展企業的永續足跡。為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針對企業對環境造成的負擔進行探究與調查,發現紡織業對全球造成的衝擊,從生產開發、環境耗能、資源消耗到溫室氣體的總體排放,以生產紡織品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來看,就達到 12 億噸的環境衝擊,因此整合自動化邁向智慧化,並使環保走向永續,推動碳中和, 實現循環經濟,是企業責任的實踐也是傳統產業轉型的契機。

      因此,依據國際規範的要求、政府法規、品牌供應鏈的壓力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轉型的驅動力,分別從國際規範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歐盟碳調整機制(CBAM)、美國版碳關稅,做為重要的規範依據,並配合政府法規,氣候變遷因應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低碳城市自治條例,作為實踐的法源基礎逐步邁進。

      菁華工業林永青人資長說明,企業轉型的方向,主要掌握四大方向作為推展,分別是自動化推展至智慧化的精細管理、代工系統資源整合的品牌特色、環保推動碳中和的永續循環經濟、人力資源落實人才評鑑,使人才成為資產。

      從自動化走向智慧化重點關鍵,須建立大數據,透過智慧分析預測,提升效率,減少耗能,落實數據化精細管理,形成生產場域藉由數據模型分析,來構成資訊掌握,進行精準決策。

       在生產的5G推動與發展,菁華工業以綠色建築、綠色製程、綠色產品、綠色認證、綠色能源,來達成5G永續足跡的循環,包含廠區外型的設計即以「綠建築」的標準進行設廠,在產品的構思與設計階段即考慮以低耗能、資源重複利用、可再生原則進行設計。

      針對再生能源的部分,也遵循「綠電憑證」的標準,建置太陽能的發電設施,同時也共同發起「臺灣綠電應用協會」推動臺灣綠能,藉由參與綠電憑證交易平台,結合國際化平台T-REC、APX-TIGRs、I-RECs,使生產營運用電,符合國際規範,並參與RE100承諾以2050年淨零碳排放。而如何確定達到零碳的實行,還需透過全盤性企業碳足跡的計算,來因應制定減碳的程序與步驟,並參與投資減碳計畫、碳匯計畫,逐步實踐淨碳的理想。

      企業的轉型與人才的轉型密不可分,菁華工業以E-Learning Platform為核心方向,透過Orientation共識方向、On-job Training在職訓練、On-site Training現場培訓,結合知識管理系統,強化知識的傳承與資源連結。而人力資源要形構為人才資產的重要關鍵,還在於「人才評鑑制度」的落實,因為每個企業都想網羅一流的人才,同時人才也會思考的公司是否具備前景與未來性,所以明確的制度規劃,形成與企業員工溝通的橋樑,共同搭建核心價值與願景,是人才轉型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