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11年度】人才培育創新運用聯盟《跨領域人才培育》產業生態系統的人才培育模式
發布單位

綜合規劃科

發布日期

111-08-27

點閱人氣

257


       後疫情時代,人類的生活型態與工作模式帶來很大的改變,對於產業營運也帶來了劇烈的衝擊 ,在產業界形成一波利用科技推動數位轉型的新浪潮。對此,新型態人力資源佈局及相關科技工具,也因應防疫形成的學習應用、培育機制成為企業未來加速推動的轉型,有助於提升企業競爭力與創新商業模式的營運契機。

 

       企業的人才培育,須結合其核心價值與經營目標 ,透由組織架構來思考執行策略,進而形成創新應用的培育與訓練路徑,如何加速強化組織培訓機制,率先培育關鍵優秀人才,過往的訓練發展由被動的「配合」,轉為積極的「開發」,在人才競爭時代,培養接班梯隊累積人力資本。

 

       為協助中彰投區勞動力發展策略聯盟會員夥伴,獲得人才培育之議題掌握與創新策略運用,邀請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自行車研究中心)黃國賢主任、財團法人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PMC)周麗蓉協理,分別以「產業生態鏈的人才培育與組織型策略」及「PMC之產業人才培育傳承作法」為題,分享產業生態系統的人才培育模式。

 

       自行車研究中心黃國賢主任從自行車產業生態鏈的產業特性與市場結構作為破題,提到自行車產業常被作為一種既定型態的製造產業,但自行車產業於產業鏈系統中屬於金屬相關產業的一環,在經濟部統計處的產業類別中,屬「其他運輸工具及其零件業」,該業別於全國廠商家數統計,中彰投地區占比達54.38%,其產業比重近全台灣一半以上,高比重的產業發展,也顯現了自行車產業在台灣的重要性。

 

       隨著產業技術型態的升級,台灣自行車產業的型態也從生產技術導入期、密集工業發展期,從科技工業的躍升到了現在的電子化與電動化發展,產業型態也開始從單純的生產走向高質化的技術類別,依服務發展導向可從車架開發、傳動關鍵組件、電動輔助系統、複合式服務模式進行開展。而服務模式的形成,也表示產業型態隨著電子化與電動化的來臨產生了技術的變革,同時代表著人才的需求型態,不再只是過去的生產製造技術,而是需要因應產業轉型提出了人才培育的推展模式與發展策略。

 

       因應產業的人才需求,自行車中心提出了創新設計與技術導向並進的三大課程,有別於過往專門於技術的開發,逐步連結相關設計理論結合服務設計發展「自行車創新思維設計課程」,並連結檢測驗證、設計行銷、機構設計的主題地圖。其二,以自行車與運動器材的結構技術,發展自行車與運動器材的技術解析課程。其三,結合複合材料的破壞分析,發展複合材料的實作課程,該課程結合模擬分析、驗證與設計優化,為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應用導向課程。

 

       自行車產業隨著技術與服務的轉型,人才需求的層次導向多元化,隨著運動休閒型態的擴增,產業需求不再限於技術人才,面對服務營運的創新,需要具自行車產業先備知識的企劃人才;面對運動休閒旅遊產業則會衍生運動科學教練或旅遊規劃的相關人才。面對趨勢與技術的升級,人才培育銜接產業需求,透過創新思維的課程協助產業持續提升,多元知識掌握與培訓提升,是產業面對持續經營最重要的事。

 

       第二場次邀請 PMC 的周麗蓉協理,以「PMC之產業人才培育傳承作法」為主題分享,以「鏟花技術的人才技藝·機械工藝的價值」破題,說明技術來自於經驗的累積,持續發展與人才養成的重要性,PMC 作為精密機械研發中心,持續於高階管理人與技術人才的養成,其核心價值與理念建構於 ,從「要有傳承機制,為產業培養最關鍵的人才」。

 

      周麗蓉協理提到,面對產業人才培育應把握四大階段性進程,首先設定關注的產業,分析產業需求,透過職務盤點,了解產業人才需求,逐步建構學習地圖,來形成需求連結,當中關鍵因子在於透過分析、認識產業需求同時結合訪談互動來了解產業實務需求。在鏟花工藝技術人才培育的核心以「技術深耕·量產人才」為重點目標。二 、媒合內外資源,連結公部門相關資源,引動學界專家、標竿達人的意見連結,共議共識方向。三、填補產業缺口,以核心技術銜接產業需求,關注重點發展方向,秉持技術單位之立場給予人才培育的協助。四、建構傳承平台,從重點人才的培育過程,積累講師、教案、訓練機制,形成傳承平台的持續性模式。
 

       因應不同產業的屬性與特性,從加工、組裝、檢測等職務學習來建構學習地圖,以設計人員學習地圖為例,發展初階、中階、進階的發展進程,以六個月為一個間隔時程,熟稔階段職務能力,才能進階學習。其課程特色與外部訓練單位有三個重點的差異性;一、課程的發展是透過專家審查與焦點座談,具審查認證的課程。二、以廠商包班的需求來進行課程規劃,從人才需求導向做為課程設計依據。三、依照受培訓人才屬性進行課程的難易度調整,以「因材施教」做為重要的階段性課程規劃,來達到初階、中階、進階,連貫性套裝課程。從需求導向進行課程內容的整體考量,降低先備能力缺乏者的門檻,循序漸進的訓練,以達到最佳成效的目標邁進。

 

      在產業人才培訓中,尤其是傳統技術型工藝的人才養成,從企業內訓的人才訓練機制,往往要3-4年才能達到需求的能力,對此 PMC 透過「 建立工具」形成推動推廣機制,來形成「傳承培訓」,分別以學習地圖系統來銜接職能需求,特色課程因材施教的規劃,來縮短學習曲線;傳統工藝技術的技藝,則找領域達人來進行授課,形成標竿學習;最後,傳承與培訓過程的知識積累,透過技術資料庫來形成滾動性與循環的模式,並藉由傳承推廣平台來達到持續性的分享交流。

 

       本次交流活動,引動了與會的策略聯盟會員的提問與交流,黃國賢主任說明了缺乏先備知識的人才養成的部分,提到自行車產業沒有一條龍的企業 ,不同的企業皆以自己專精領域進行研發與生產,因不同的規格與技術,形成了不同領域的投入障礙,對此他推動以整車設計進行創新思維的課程,將技術課程轉化為通識課程,來協助自行車領域相關產業的投入,促成創新的發展模式。周麗蓉協理說明技術工藝人才養成的困難點,在於訓練單位必須先自身進行種子師資的訓練,具備知識擴散,而跨領域人才則須仰賴產學研的共同合作,才能打破認知中的跨域人才框架,形成多元能力的養成。